近年來,恭城瑤族自治縣立足瑤鄉實際,在悉心打造美麗鄉村的同時,狠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村村“種”文化,戶戶抓“家風”,不但美化了環境,也凈化了心靈、文明了鄉風。
為了深入培育道德文明,恭城廣泛開展“瑤族文化進校園”“小手拉大手、道德齊步走”“文明禮讓斑馬線”“三關愛”志愿服務等活動,把瑤族優秀文化、思想道德建設融入了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成了“文明、和睦、互助”的新風尚。
2014年,恭城縣水濱村獲得了自治區文明村的榮譽稱號。隨著村里傳統文娛氛圍濃厚起來,水濱小學和蓮花小學也相繼開展“瑤族文化進校園”活動。熱心的村民給孩子們開設吹笙撻鼓舞、舞龍舞獅等業余文藝課,并組建了少年文藝隊。
水濱村復興傳承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也正在向外擴散。近幾年,鄰近的獅塘、蕉山等幾個村子也開始組建起文藝活動隊。
此外,恭城縣還把傳承、培育好家風家訓與“文明村鎮”“十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相結合,紅巖、北洞源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全縣有6戶被評為市級“十星級文明戶”、66戶被評為縣級“十星級文明戶”;深入開展道德模范、美德少年、身邊好人以及“弘揚家風家訓推進鄉土化建設”“發展效益農業爭做新型農民”等評選表彰活動,積極培育新鄉賢,涌現出一批全國勞模等。
近年來,恭城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一是建設一批民族文化陣地。規劃建設了盤王閣、瑤族博物館、民族體育館等一批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建有9個鄉鎮文化站、13所鄉村學校少年宮和117個農家書屋,建成37個村級公共文化活動中心、111個籃球場。
二是培育一批民族文化隊伍。以榮獲“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稱號的縣文工團為班底,深入挖掘瑤族文化內涵,創作出一大批農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組建各級瑤族文化藝術表演隊120多支,參與人數達5000多人。舉辦多期民樂、民畫、民族體育等瑤族文化傳承培訓班,為培育瑤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隊伍“強筋壯骨”。
三是推廣一批瑤族歌舞。以20周年縣慶的10首歌曲為基礎,精心編排瑤族歌舞向全縣推廣,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呈現出鄉村跳瑤族廣場舞、校園跳瑤族長鼓操的動人場景,弘揚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促進了農村基層文化建設。
四是精制一批“鄉韻”名片。依托宋代恭城籍一代廉吏周渭和眾多文物古跡,編排具有地域特色的彩調劇《一品油茶七品官》和大型民族歌舞詩《“瑤山意境”文·武·茶》等文化產品。利用一批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羊角舞、吹笙撻鼓舞等非遺項目傳習基地,促進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開發。借勢“花炮節”“盤王節”等民俗節慶,打造瑤族傳統節日文化品牌。立足瑤族村寨眾多的特點,出臺古村落保護規定,營造研究、愛護、尊崇歷史文化的氛圍,全縣共有18個古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按照“宜居宜業宜游”的思路,恭城傳承“坡屋頂、小青瓦、白粉墻、吊腳樓、木格窗”等瑤族元素,全域規劃建設美麗鄉村,高標準完成7個集鎮和500個村屯規劃,獲得“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我們把鄉土特色建設示范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依托山水環境,因地制宜推進環境改造,既留住了鄉愁,又提升了舊房的居用功能,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效率改善人居環境的新路子?!惫С乾幾遄灾慰h縣委負責人說。
恭城縣全面實施縣城及村屯風貌改造、綠化美化和環境綜合整治,涌現出黃嶺、門等、紅巖等一批宜居鄉村示范點。2015年,第二次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在恭城縣召開,“恭城經驗”獲得中央領導及與會代表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紅巖村入選“全國十大魅力鄉村”,門等、黃嶺等七個村屯獲得首批“廣西綠色村屯”稱號。
紅巖村是一個自然村,距恭城縣縣城14公里,現有農戶103戶408人,以月柿種植和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村莊依山傍水、柿樹成林、樓房成排、風景秀麗,是一個集農業觀光、民俗風情、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文明村。
2014年以來,按照自治區和桂林市文明委的重要部署,在縣委、縣政府和縣文明委的指導下,以創建“十星級文明戶”為主線,以培訓新型農民、培育新鄉賢文化、探索社區化管理為抓手,將“農業+旅游+精神文明”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生態富村、文明建村、旅游強村、民主理村”的科學發展路子,村容村貌顯著改變,村民收入明顯提高,社會和諧穩定,群眾安居樂業,全面提升了村屯的文明程度。
紅巖村在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中,以推進“美麗廣西”鄉村建設為切入點,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依托萬畝月柿林和依山傍水的新村,在農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實現鄉村旅游富民。如今的紅巖村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不離村就可以享受到像城市一樣的生活水準。
富裕起來的紅巖村,并沒有止步于物質的發展,而是更加注重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全村的文明程度,在市、縣、鎮黨委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以“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為有效載體,不斷提升農村文明程度。
恭城縣門等村風貌獨特,是廣西實施鄉土特色建設的第一批示范村。近年來,縣委、政府按照“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的思路,對門等村進行保護開發,科學編制規劃,推進實施“一改造六帶動兩覆蓋”,打造了一個自然美景與風情古居相融、鄉土氣息與生態宜居的美麗村莊,探索出一條投入少、效果好、可推廣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新路子。
門等村針對村容村貌不整潔、部分房屋老舊破損、新房風貌特色不鮮明等問題,積極引導村民進行房屋鄉土化、環境生態化改造。按照突出鄉土特色的思路,房屋鄉土化、環境生態化改造同步推進。
這樣的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大改,減少了投資,群眾易于接受,激發了群眾參與主動性,體現了易管控、易改造、好推廣的特點,使傳統文化、傳統工藝、傳統風格得到傳承,記住了鄉愁,也為下步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基礎。
此外,門等村還以鄉土化改造為切入點,通過“六帶動”,致力打造一個風貌獨特、環境優美、舒適干凈、和諧宜居的美麗村屯。針對村民缺乏組織引導,村屯環境臟亂差等現象,在實施鄉土化建設過程中,積極推廣沼氣“全托管”模式,將全村沼氣池納入公司化管理,解決了村民因缺少原料沼氣使用不正常問題,更可貴的是讓村民從源頭對生活垃圾、污水進行分類,并通過沼氣池得到減量化處理。全村實現了垃圾、污水處理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