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習近平
以“喜迎黨的二十大 中華民族一家親”為主題的2022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4月2日在南寧拉開大幕。記者 周 軍 攝
我區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教育質量提升,。圖為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兩位瑤族女童在學習討論。自治區婦聯供圖
編者按
逢盛世,民族團結一家親;共幸福,攜手并肩向未來。在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視察廣西一周年之際,本報推出特別報道,講述廣西各族人民在自治區黨委的帶領下,牢記總書記囑托,緊跟偉大復興領航人踔厲篤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積極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稱贊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
一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區廣大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要求,作為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的生命線、幸福線,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基礎上,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齊心協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富裕幸福家園、守望相助和諧家園、邊疆穩定平安家園。
守正創新、貫徹有力,積極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
做好民族工作,關鍵在黨。
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為“三個共同愿景”之首,把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納入建設壯美廣西“1+1+4+3+N”目標任務體系。
自治區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發出“共同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號召;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對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作出安排;自治區政協部署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委員行動”;各級黨委統戰部門切實加強對民族工作部門的領導,把民族工作納入大統戰工作格局強力推進。
我區專門出臺《關于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推進新時代全區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部署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三年行動計劃,既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做“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有形、有感、有效。
自治區民宗委創新發布推行廣西新時代民族關系促進導則和評價指標,以“八共八有”促進和評價我區新時代民族關系;建設754個“同心文化載體”,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廣闊平臺。2021年,全區15個地區和單位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
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我區創建了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點,各族群眾在互嵌式發展中增進感情、互動交融。
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加快推動少數民族聚居區和邊境地區高質量發展
2021年,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廣西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3年)》,統籌11.65億元支持少數民族聚居區建設發展。財政廳大力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64個少數民族聚居縣的資金支持力度。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農業農村廳高質量實施村莊規劃編制,積極推進民族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努力打造桂風壯韻宜居鄉村。自治區教育廳、民政廳、交通運輸廳、水利廳、衛生健康委突出補齊短板,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建成農村供水工程1396個,受益人口138.1萬人;發放邊民生活補助10.08億元,惠及邊境一線39.8萬邊民。
自治區鄉村振興局、生態移民發展中心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我區64個少數民族聚居縣8.06萬戶28.67萬人納入監測范圍,至2021年底已有3.54萬戶13.76萬人消除返貧風險;成功推動14個脫貧自治縣(含享受自治縣待遇縣)納入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范圍。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商務廳、外事辦突出實施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持續推進“百企入邊”,促進邊境特色產業發展,邊民互市貿易額連續多年排沿邊省區第一位。靖西市成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試點。
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我區各地各部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
編纂《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在國家層面為整個中華民族著史立傳,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心聚力工程。目前,我區已全面啟動《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廣西卷》編纂工作。
2021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團區委以及自治區教育廳、民宗委、司法廳、廣電局等部門,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四史”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體育局大力傳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持續打造“壯族三月三”“劉三姐”等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壯劇《百色起義》、音樂劇《血色湘江》榮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3項大獎;“湘江戰役之旅”等3條精品線路入選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自治區教育廳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安排專項經費支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建設。
“過去的一年,是廣西民族工作守正創新、亮點紛呈,民族關系更和諧、邊境更安全、社會更穩定的一年。各族群眾心手相牽、團結奮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自治區民宗委主任班忠柏表示。
當前,全區上下正按照自治區黨委關于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努力建設“四個家園”,為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持久動力,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數讀
10.08億元
2021年發放邊民生活補助10.08億元,惠及邊境一線39.8萬邊民,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28.67萬人
我區64個少數民族聚居地8.06萬戶28.67萬人納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范圍,至去年底已有3.54萬戶13.76萬人消除返貧風險
48.3%
持續推進“百企入邊”,2021年邊民互市貿易額同比增長48.3%,連續多年排沿邊省區第一位
754個
在全區范圍內建設754個“同心文化載體”,為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廣闊平臺
?。▉碓矗簭V西日報 記者:廖志榮 通訊員:羅仁驚瑜 數據來源:自治區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