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仰指引人生方向 以道德凝聚前行力量
——廣西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人物事跡摘登
編者按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評選結果揭曉,廣西推薦的梁小霞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崔譯文被授予全國見義勇為模范,李莎、譚連喬、唐基木、陸秀緞、曾馥平、楊寧、唐翠玉、廖木森等8人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
以信仰指引人生方向,以道德凝聚前行力量。梁小霞、崔譯文等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中展現了八桂大地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充分彰顯了全區各族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讓我們以他們為榜樣,點亮一盞盞燈,簇起一團團火,成為善行的同行者、模范的追隨者、良好社會風氣的締造者,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2名)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
梁小霞 用生命履行戰疫使命
梁小霞,女,1992年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南寧市第六人民醫院內一科護士。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梁小霞挺身而出,奔赴前線。她不顧自身安危,連續奮戰,犧牲在抗疫戰場上,用年輕的生命書寫醫者救死扶傷的奮斗篇章。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漢。當醫院支援湖北的倡議書一發出,梁小霞第一時間遞交了請戰書。雖然沒能成行,但她沒有放棄爭取,再次主動請纓。這份堅定與渴望,感動了院領導,讓她加入了預備隊。2月21日晚,她和隊友們抵達武漢。24日下午結束培訓時,梁小霞接到當晚進入重癥病區開展救治工作的通知。
一開始,梁小霞發現最基礎的扎針會因護目鏡和手套的影響變得異常艱難,于是利用休息時間反復練習盲穿技巧,很快熟練完成了無失誤扎針。從患者吃喝拉撒、清理口腔等生活護理,到呼吸機參數的調節、心電監護等技術操作,梁小霞都認真細致地將每項工作做好。每次當班的4個小時里,她每15分鐘要觀察一次患者病情變化,巡視完還要寫記錄、做治療,給患者吸痰或者處理其他事情……基本上一個夜班連坐下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一位80多歲的高齡患者,全家均被感染,老人情緒十分低落。梁小霞得知后,主動給老人喂飯、陪伴。
2020年2月28日上午,梁小霞在隔離病區工作時,因勞累過度突然暈倒,昏迷不醒。經過近90天全力搶救,梁小霞永遠離開了她鐘愛的護理事業,年僅28歲。
梁小霞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
崔譯文 用柔弱身軀勇擋罪惡尖刀
崔譯文,女,1999年2月生,中共預備黨員,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
面對兇徒冰冷的尖刀,為了保護同學,崔譯文挺身而出,身中8刀。崔譯文見義勇為的壯舉,感人肺腑。
2019年3月10日晚9時許,崔譯文和同學小梁晚自習后回寢室,一男子持尖刀緊跟在后。兇手的目標是小梁,崔譯文見狀用力將小梁推開,自己擋在前面為小梁爭取逃跑時間,卻被男子猛刺兩刀。男子很快追上小梁,小梁身中數刀倒在血泊中。崔譯文捂著傷口掙扎起身,用柔弱的身軀緊緊地護住小梁,自己再次身中多刀,鮮血直流。男子丟下尖刀逃離現場。
此時渾身是血的崔譯文,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受傷嚴重,始終緊握住小梁被劃傷動脈的手臂幫其止血,一直等到醫護人員趕來。在搶救室內,崔譯文多次要求先搶救重傷昏迷的小梁。經檢查,小梁身中16刀。如果不是崔譯文用身體擋在前頭,后果不堪設想。而崔譯文身中8刀,其中有3處為貫穿傷,她的肝被捅穿,膽囊被刺傷,胸腔、腰腹、手臂各有深深的傷口,胸口到腹部還有一道長達17厘米的傷口。在ICU搶救了3天,崔譯文才轉危為安。
回憶起自己的舉動,崔譯文說:“我是軍人的孩子。我知道,如果我不沖上去,她可能會死?!庇赂业谋澈笫羌绎L傳承,父親崔宏偉也曾為救戰友身受重傷,一直是女兒引以為豪的榜樣。
崔譯文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勇敢與擔當。如今,她已康復回到校園。疫情期間,她成立崔譯文繪星志愿服務隊,為抗擊疫情、幫困助殘等奉獻力量。
崔譯文榮獲全國“最美大學生”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廣西見義勇為英模。
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8名)
助人為樂類
李莎 在西部大山留下青春星火
李莎,女,1999年5月生,共青團員,生前系華南理工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大學畢業之際,李莎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一名支教老師。在講臺上,她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在課堂外,她情系學生,打開留守孩子的心扉。2020年5月9日下午,在赴學校開會途中發生意外,不幸去世,年僅21歲。
來自四川偏遠的大巴山腳下的李莎,家里經濟困難。16歲那年,她以四川達州通川區文科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了華南理工大學。2019年,雖然她以總分第一的成績進入保研名單,卻毅然選擇參加“西部計劃”,成為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小學的一名支教老師。
李莎積極探索教學方法,通過培養“小老師”的方式,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她單獨教學習困難同學開口講英語,經常關心陪伴班上家庭困難小女孩,幫助她融入集體、提升學習……
李莎特別關愛留守兒童,通過家訪、談心等方式向他們傳遞溫暖。研究生支教團策劃在龍勝馬堤鄉東升小學舉行夏令營活動,得知這里的大多數留守兒童很少有機會外出,李莎便把視角對準這里,牽頭制作短片《旭日東升》。在“龍勝一對一”愛心助學項目中,李莎主動請纓,前往最偏遠的三門鎮。
李莎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榮獲全國“最美大學生”稱號。
助人為樂類
譚連喬 用愛心點燃瑤鄉孩子希望
譚連喬,女,毛南族,1969年6月生,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水力發電總廠退休職工。
20多年來,譚連喬致力于公益事業,發起組建都安愛心坊公益聯合會,個人捐助物資10多萬元,帶領團隊募集愛心物資500多萬元,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助人為樂精神。
1995年,譚連喬了解到當地一位女孩小唐的遭遇。小唐家境十分貧困,但學習很努力,因家庭問題而面臨失學。譚連喬找到了小唐的班主任,承諾一直資助她,直到大學畢業。從此,譚連喬開啟了公益之路。
2012年,譚連喬和幾位朋友一起組建都安愛心坊公益聯合會,先后組織開展了“石山育苗”瑤山兒童成長援助計劃等志愿服務活動,為兒童帶去關懷溫暖。9年來,譚連喬和愛心坊志愿者們走進都安的山山弄弄,讓孩子們沐浴著愛心傳遞的希望之光:都安瑤族自治縣永安鄉安蘭小學有了新教學樓,鳳山縣金牙鄉大平村嫩村教學點有了嶄新的校舍,河池市的30個鄉村學校有了圖書室……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譚連喬帶領愛心坊公益聯合會的志愿者們響應號召,積極參加防疫志愿服務。譚連喬和她的團隊為抗擊疫情籌款達154萬元,組織發動募捐口罩、手套等醫療物品、生活物資累計達40余萬元。
譚連喬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廣西優秀志愿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見義勇為類
唐基木 三進三出勇闖火海救5人
唐基木,男,1990年8月生,梧州市藤縣金雞鎮富民社區居民。
他是一名普通快遞員,面對熊熊烈焰,沒有絲毫退縮,義無反顧三進火場成功救出5人,被稱為“救火英雄哥”。
2018年5月26日晚,藤縣金雞鎮天樂街一家五金店鋪失火,店主3歲的兒子被大火圍困在店里,危在旦夕。唐基木聽到呼救聲后,立即提起兩個滅火器,沖向店鋪救人。
火勢越來越猛烈,危急關頭,唐基木砸開旁邊幼兒園大門,翻越2米高的石墻,沖破五金店后門。摸索到孩子的房間,迅速抱起孩子向外沖出。
救出小孩后,他得知店主還有一個6歲的大兒子,可能也被困在店內。他立即再次沖進火海,確認店主大兒子不在店內才沖出來。此時,他已被濃煙嗆得直咳嗽,但當他聽說還有4人被困在5樓的衛生間,其中有一名嬰兒時,他第三次沖進火海。與幾名熱心群眾將4人成功救出?;饎莸靡钥刂?,確認再無人員被困后,他悄悄離開了現場。
2013年以來,作為一名志愿者,唐基木常常深入村屯社區、街頭巷尾宣傳消防知識,累計發放消防宣傳資料3萬余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堅守一線,為居民配送生活物資。
唐基木榮獲全國119消防獎先進個人、廣西見義勇為英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誠實守信類
陸秀緞 致富報桑梓傾力興村富民
陸秀緞,女,壯族,1968年5月生,中共黨員,百色市田東縣林逢鎮東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陸秀緞信守“一定要實現全村脫貧摘帽”承諾,誠信立業,致富后不忘初心,回報桑梓,用行動樹起一面黨員干部獻身脫貧事業的光輝旗幟。
以品質立信,鑄就誠實守信典范。1998年,陸秀緞瞄準市場需求,率先在東養村百冠山種植芒果。她深知唯有以誠信為本,才能在市場上立足。事實印證,她的百冠芒果成為百色乃至全國馳名品牌。
以實干立業,兌現脫貧致富諾言?!?020年,我們東養村一定要實現全村脫貧摘帽?!边@是陸秀緞對東養村1600余名群眾立下的莊嚴承諾。為帶動更多農戶致富,她向群眾傳授芒果管護技術。在她的帶動下,東養村芒果種植面積達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銷售收入1.83億元。2020年,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東養村全村實現脫貧摘帽,戶均年收入超過5萬元。目前,東養村由貧困村變成小康村,各家各戶都蓋起了“芒果樓”,購置轎車、建造別墅已不是新鮮事,陸秀緞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以真誠待人,贏得群眾信任。陸秀緞動員愛人到林逢街開辦農資店,農資店每年賒銷農藥化肥,最多的一年賒銷了200余萬元。
陸秀緞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誠實守信類
曾馥平 26載扎根山鄉真扶貧
曾馥平,男,1964年8月生,中共黨員,中國科學院環江喀斯特農業生態試驗站常務副站長。
一句承諾,就是26年的堅守。從中科院到貧困山區,曾馥平扎根山區,首創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肯福模式”,帶領當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他帶領團隊潛心鉆研,讓石漠化山區披上綠裝。
“您放心,我是共產黨員,是黨派到環江扶貧的。我答應您,您向往的美好生活一定能實現?!边@是26年前,曾馥平剛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調研時向群眾作出的承諾。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是深度貧困縣。1994年7月,曾馥平來到縣里,擔任縣扶貧工作隊隊長。26年的堅守,見證了山區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在環江首創移民搬遷“肯福模式”,帶領移民因地制宜發展水果、甘蔗、畜禽等產業。老百姓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20年2.1萬余元。該模式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肯定,也為廣西易地扶貧搬遷提供了經驗。
26年的堅守,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環江石漠化嚴重,人均不到5分耕地。曾馥平帶領團隊提出“山上種樹、山下種果、地種牧草、欄中養畜”的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雙贏”的模式讓百姓收入逐年攀升。他帶領團隊不斷摸索,總結扶貧經驗模式,實現了石漠化治理和脫貧致富目標。
曾馥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敬業奉獻類
楊寧 大學生村官成脫貧攻堅領頭雁
楊寧,女,苗族,1985年10月生,中共黨員,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楊寧2010年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當起大學生村官。多年來,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帶領苗胞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華麗嬗變。
她是脫貧攻堅的帶頭人。江門村地處深山,2010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000余元,是國家級貧困縣的一個偏遠村莊。楊寧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通過資料收集、分析和判斷,把全村脫貧目標定在發展高山生態種植業和竹子加工業,并將“土特產”通過網絡等方式銷往各地。隨后幾年,楊寧積極動員貧困村民種植高山泉水西瓜、高山水稻等特色產業,帶領農村創業青年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創辦“苗阿嫂”品牌。2016年,楊寧聯合6名大學生村官成立“苗村倌”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至2020年幫助農戶銷售農產品900余萬元。楊寧助推江門村銷售特色農產品150余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余元,改變了以往江門村集體經濟零收入的局面。兩屆6年的大學生村官任期結束后,她選擇留了下來。經過10年努力,江門村94戶326人成功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零。
她是留守兒童的“大家長”。楊寧將自己家建成“留守兒童之家”,每月抽出空閑時間把留守兒童集中在一起輔導學習、心理疏導等。
楊寧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孝老愛親類
唐翠玉 “愛心媽媽”孝親敬老助孤殘
唐翠玉,女,瑤族,1967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六也鄉茶油村婦聯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擔,悉心照顧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后,先后把丈夫家無人照顧的親戚鄰里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與村里的青年教師藍如川結婚后兩年,癱瘓在床的婆婆藍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于丈夫在茶油小學任教,照顧婆婆的任務就由唐翠玉一個人承擔。
每天,唐翠玉白天給婆婆喂飯喂藥,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頭發,時常為婆婆翻動身子;晚上,為方便照顧,她和婆婆睡在一起。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縣尋醫問藥。當已有7個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幾公里外的巖灘鎮買藥回來時,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產。
為減少婆婆病痛帶來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樣一樣地變賣,并向熟人借錢,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綠葉愛心家園”,把丈夫家無人照顧的親戚和附近無人照顧的81位鄉親,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顧的貧孤兒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學。
唐翠玉榮獲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
孝老愛親類
廖木森 “獨臂俠”奮力撐起一片天
廖木森,男,1979年4月生,中共黨員,梧州市岑溪市安平鎮中慶村村民。
雖然失去左臂,他卻活出精彩的別樣人生。作為一個特殊的12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他用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信念,扛起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被當地群眾稱為“獨臂俠”。
12歲那年,廖木森由于意外受傷,左臂截肢。此后20年,父親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重擔都落在廖木森身上。他緊隨母親一起耕田種地,照顧患有眼疾的爺爺,拉扯弟弟、妹妹長大成人。結婚后,他與同樣身有殘疾的妻子共同勞作和照顧父母、兒女,以及弟弟一家共12口人生活起居。長期的貧困和父母親的殘疾,讓他的一雙兒女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學會與孩子們溝通交流,教導他們克服自卑心理。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后,在駐村第一書記幫助下,他成功申請到5萬元的3年免息貸款,蓋起豬圈,購買豬苗,擴大生產。通過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收入逐年增加,2016年年底提前脫貧摘帽。如今,廖木森的養殖場正常存欄母豬、大小肉豬70多頭,年純收入近5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廖木森覺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孝老愛親的“小愛”應當轉化為幫助更多人的“大愛”。他手把手地傳授同村的3戶貧困家庭養殖技術。參加扶貧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回來后,他又幫扶另外3戶貧困戶如期脫貧。
廖木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