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出藝術人生
——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白耀華
小小一方牛角,雕出藝術人生。從藝超過40年的白耀華,始終堅守一顆初心,精雕細琢出多件藝術精品。
從1974年入行當學徒,到如今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合浦角雕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年過花甲的白耀華說,他不僅要繼續潛心堅守角雕這門手藝,而且還要盡力讓它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以假亂真是絕技
以假亂真是雕刻藝術的最高境界。在白耀華的工作室里,幾只通體乳白、蝦須輕揚的“大白蝦”,讓人愛不釋手,透光一看,蝦體內仿佛還布著蝦線。
出生于海邊的白耀華,尤其擅長雕刻蝦蟹等水族生物。他1974年進入合浦縣工藝美術廠,師從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曾沛賢,潛心鉆研角雕技藝,并虛心向各位師傅前輩求教,得盡真傳。
合浦角雕以天然牛羊角為原料。從原料的分揀、畫圖、切割、開料,到最后雕刻、打磨,一件角雕作品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他都認真觀摩、反復練習,一步步從學徒成長為成熟的技師。隨著角雕手藝的得心應手,他又揣摩出因材施藝、物盡其用的技法,如根據白水牛角的天然色澤及紋理結構特點,可制作成以假亂真的蝦、蟹,那細如發絲的蝦須,薄如蟬翼的魚鰭,富于彈性的水底藻類,栩栩如生。
精心構思成藝術
因為作品足可以假亂真,白耀華收獲諸多贊譽,但他并不滿足,總感覺缺點什么。直到在一次展會上,一位教授對他說:“我每年都關注你的作品,你的手藝還可以,但還沒有達到一定藝術高度?!?/p>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白耀華試圖去打破長期以來角雕工藝品小而散、難登大雅之堂的偏見,尋找從工業商品上升到藝術品的突破口。他不斷翻閱工藝美術報刊,觀摩大師作品,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敏銳度。
認識提高是一回事,一旦動起手來仍是困難重重。角雕是立體雕塑,各個部件要拼成一件作品,不僅要考慮連接點的承重,還要讓連接自然,以往用鐵釘和木頭連接的方式顯然不行。他決定利用牛角作榫卯結構創作大型作品。2014年他以蝦為題材,從設計到雕刻歷時10個月,創作完成了《中國夢》,在“百花杯”上獲得了金獎。
藝術的閘門一旦打開,作品隨之升華。此后,他不斷創新設計,參照中國畫形式、雙面通透的屏風格局,創作了許多雕刻藝術與裝飾藝術融為一體的大型角雕作品。2014年以來,他每年都有作品在全國工藝美術大賽和全國文化旅游展大賽中獲金、銀獎。
傳承技藝終不悔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更迭,許多角雕老匠人都逐漸離去或轉行另謀他就,放眼整個北海,只有少數人還在堅持做角雕行業。由于大膽創新,為角雕工藝增加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合浦角雕技藝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白耀華被評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浦角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他不忘傳承人責任,近年來參與《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廣西卷·角雕篇》國家字典工具書的撰寫,并創建角雕藝術館,集挖掘、整理、傳承、研發多功能于一體,全面展示角雕歷代精品和文化內涵。這是全國首家以角雕文化為主題的展館。
多年來,白耀華與廣西民族中專、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北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北海市職業學院等學校合作,建立了教學實訓基地,為學生上課傳授技藝,帶徒超過300人,培養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5人,市級非遺傳承人4人。(廣西日報 記者 趙 超 通訊員 丁愛民 實習生 黃 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