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桂林常態長效推進文明城市建設
常態化創城工作持續開展,讓城市的綜合環境不斷優化改善和提升,2022年的桂林保持著碧水藍天的美麗景象。記者唐艷蘭 攝
都說生活在桂林是“人在畫中游”。這一次,桂林人“游”進了一幅精管善治的文明城市“新畫卷”——
管理電動自行車,長遠考慮行車安全、車輛充電等延伸問題,健全有“溫度”的長效機制,帶動城市配套建設更新升級;
整治背街小巷,在醫好城市“頑疾”,暢通居民回家“最后一公里”的同時,巧以歷史文化作改造底色,引得市民慕名來訪;
推動全民參與創城,傾聽市民心聲,落地樁樁民生實事,越來越多從中受益的市民主動加入到創城隊伍中,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如今,隨著常態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扎實開展,桂林對文明城市建設的探索已然進入深水區。
不止于“堵”:從管好一輛電動自行車出發,長效制度讓文明交通深入人心
市民王先生一直知道“飛線充電”很危險。
“以前小區沒有充電樁,一到下雨天我們也非常擔心短路,但是沒辦法?!?/p>
王先生所住的漓江路45號銀座小區屬無物業小區。由于設計之初未曾考慮電動自行車充電問題,住戶只能從家里“飛”出一條電線到一樓給電動自行車充電,住在5樓甚至更高樓層的居民亦是如此。
隨意搭放、接口裸露的電線,再加上飛檐走壁的走線方式,安全事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2021年以來,桂林市相關部門在大力宣傳的基礎上,采取“勸導+講解+告知+剪線+處罰”等方式嚴格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已開展“飛線充電”專項整治行動30余次,剪除“飛線”1.6萬處,強力制止居民飛線充電。
當前,桂林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約為85萬輛,靠“剪”來“堵”,終究是權宜之計。
疏堵結合,當以疏為主。上個月,七星區七星街道穿山社區傳來好消息——通過積極協調,轄區內包括銀座小區在內的6個無物業小區都安上了充電樁,更多小區的充電樁安裝也排上了日程。
這下,王先生一顆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
據了解,桂林市高位統籌推動充電樁建設,計劃三年內配建充電樁60萬個,力爭實現城區集中充電設施全覆蓋。
不止整治“飛線充電”。近年來,桂林市圍繞“電動自行車”延伸問題,精準施策,制定了一系列文明交通出行舉措:
對老城區基礎條件有限、交通流量大、人車混行、交通擁堵情況較為突出的交叉路口進行精細化管理。盡可能利用路口安全區域,將非機動車等待區整體前移,施劃彩色地面涂料,設置非機動車直行、左轉等待區,規范路口車輛通行秩序,提高路口蓄車能力和通行效率;
對騎乘電動自行車不佩戴安全頭盔人員開展“1分鐘”滯留勸導教育;通過發放宣傳冊、抄寫交通規則、發微信朋友圈集贊、贈送頭盔等方式,提升駕乘人員自覺佩戴安全頭盔的意識;
宣教活動也成為常態。在社區,發動網格員、志愿者等開展“一盔一帶”文明交通主題宣傳活動;在學校培養文明交通小宣傳員,開展“小手牽大手”活動,將駕校學員參與文明交通勸導活動作為機動車駕駛培訓和考試的一項課程內容。
文明出行,蔚然成風。
對癥下藥:從整治好一條背街小巷出發,以常態之勢攻克創城痛點難點
如果問家住秀峰區秀峰街道百梓社區的蔡阿姨是如何養成晚飯后出門跳廣場舞的習慣的,她會笑著告訴你,這是因為每天出門必經的棠梓西巷被整治得既平整又亮堂。
背街小巷藏著一座城市的歷史,也最能體現一座城市的民生溫度。
在蔡阿姨的記憶里,過去棠梓西巷下雨天總有積水,地面坑洼不平,周邊居民晚上出門生怕跌倒。同住百梓社區的宋阿姨補充說:“那時,連路燈都是時暗時明的?!?/p>
去年8月,隨著桂林市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工程加快推進,一個個居民反映的問題,悉數成為由秀峰區城市管理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聯合街道社區開展的“樓棟工作日”重要議題。
在謀劃和推進過程中,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城管委及秀峰區相關負責人也曾多次深入街道社區實地調研,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短短兩個月,管網改造、路肩升級、行道補綠等民生福祉類“大手術”,暢通了社區居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而在整治工程中創新對街巷歷史的挖掘重現,讓小巷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巷”,引得市民前來拍照打卡。
以問題為導向,是桂林市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工作目標。為切實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桂林市精梳測評標準,聚焦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的“痛點”和“難點”,制定《2022年桂林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一月二主題”專項整治及宣傳工作方案》,全年開展常態整治。
創建文明城市不是“面子工程”,就拿背街小巷綜合整治來說,不文明養寵、飛線充電、亂扔煙頭雜物和隨地吐痰等問題都需常態治理,牽涉部門更是繁多。
頂層設計邁開步子,溝通落實急速升溫。在市創城辦高位推動下,各主題專項整治任務分解壓實到具體單位。桂林市還成立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專項整治工作組,由分管市領導任組長,率相關市直責任單位,深入一線“把脈問診”,協調、調度、解決問題。各包聯責任單位實行包干制、包解決、包達標、包提升“四包”工作法,確保整改落實落細。有關區(縣)全面落實“一把手”創城主體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民創建氛圍空前濃厚,桂林市文明建設漸入佳境
入夜,臨桂區臨桂鎮七里坪社區的一支義警隊伍,守護著社區平安,他們就是“坪”安義務巡防隊。
退休居民老吳是巡防隊的隊長,他說,通過巡防對不文明現象進行制止,可以為社區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
“創城路上,人人都是志愿者?!贝┲x警服,戴著紅袖套的老吳這樣說。
社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社區巡防隊誕生于2018年,主要由社區退休居民組成。目前隊里有60多人,規模還在持續擴大。
“巡邏隊平時會開展一些便民利民服務、創城志愿服務和社區綜合治理等,以實際行動影響帶動更多居民積極投入到環境整治當中,為推動文明城市常態化創建工作助力?!?/p>
正是得益于常態巡防,社區現在環境好,治安更好。談到生活變化,居民們都說安全感、幸福感滿滿。
據了解,2021年以來,桂林市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進社區·訪民情”、義診進社區等惠民活動2萬余場次,參與人數超60萬,服務群眾400萬人次,征得群眾意見建議上萬條。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為。一批老百姓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得以解決,一批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實事得以落地,群眾意見建議辦結率達95.6%,市民群眾在幸福感與日俱增的同時,更加主動關注創城、支持創城、參與創城。
現如今,志愿者的身影活躍在街頭巷尾,為文明城市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在中山中路與五美路交叉口,來自社區、周邊學校等單位的志愿者們協助交警開展文明交通勸導,讓佩戴頭盔成為一種出行習慣,文明交通意識深入人心。
在七星區漓東街道空明社區,專業志愿者為轄區不同年齡段的居民準備了多彩公益課堂,給孩子們講解防溺水安全知識,向年長居民科普消防安全、應急救援知識,還組織一系列親子活動,推動和諧社區建設。
擁有社區黨員志愿服務隊、消防志愿服務隊、親子志愿服務隊、愛心企業志愿服務隊、大學生志愿服務隊等共150余名志愿者的“民小志”志愿服務品牌,發揮社區、學校以及社工組織的優勢和實踐育人的特點,將志愿服務與創新社區治理結合起來,促進社區互動和居民參與,志愿文化沁潤人心。
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不僅要有世界級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服務配套,更要有世界級的人文環境和社會文明。
顯然,桂林這座城與人已經悟到“創城為民、創城靠民、創城惠民”的真正含義,這幅精管善治的文明城市“新畫卷”,正在成為眼前實景。(來源:桂林日報 記者:李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