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是勞動者的季節。它充滿了汗水、辛勤、奉獻,也贏得了鮮花、掌聲、贊譽。
萬丈高樓不能平地而起,總得有人俯下身,夯實一磚一瓦;巍巍巨輪想要出航遠行,離不開看上去渺小的一個個螺絲釘。
勞動者創造著歷史,也創造著未來。奉獻超越了自我的局限,生命因此步入更遼闊的天地。
本期我們選取了兩位桂林人,一位是2021年度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全國最美志愿者”、桂林藍天救援隊隊長莫日華;另一位是我市首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保安員、桂林金燁保安服務有限公司保安隊長蔣茂軍。
今天,讓我們滿懷敬意地為勞動者鼓掌,為奉獻者而歌。
正在執行救援任務的莫日華(戴黃帽子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全國最美志愿者”莫日華:與生命賽跑的人
編號176952,隨時待命
他,是大家掛在嘴邊的“莫隊”。
關于他奮不顧身參與救援的各種英勇傳說,在采訪前早已耳聞。比如,他是個“鋼鐵戰士”,每天睡兩三個小時,仍然能堅持5天5夜的救援。比如,8年來,他參與過大小的城市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大型地質災害救援近百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長超過5萬小時。因此有傳聞說,他每次出任務都會寫“生死狀”,因為“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他叫莫日華,是桂林藍天救援隊的隊長,編號176952。2014年,莫日華回到桂林,成立了桂林藍天救援隊,從此便奔波在“救人、救更多的人”的路上。
在我國,救援力量主要由110、120、119組成。成立于2007年的藍天救援隊是一支由民間愛心人士發起的純公益緊急救援機構。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成立了地方藍天救援隊,越來越多人加入了這個公益大家庭。藍天救援隊也成為了官方救援力量之外的有益補充。
莫日華成立桂林藍天救援隊的初衷,源自他在云南的經歷。2006年,莫日華在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做客棧生意。有一年,古城發生了一場大火災,全城幾乎盡毀。雖然,在那次大火災中莫日華的客棧幸免于難,但在火災救援過程中他目睹了藍天救援隊隊員的專業技能和奉獻精神,深受感動,便萌生了要加入的念頭。莫日華說,當年在桂林來自民間的救援隊伍較少,經常有驢友在山區里迷路的情況,汛期還會有洪水、泥石流發生,于是成立桂林藍天救援隊的愿望愈發強烈。
2014年,在莫日華與幾位桂林登山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桂林藍天救援隊正式成立。由于緊急救援不同于其他社會公益,需要專業技術,因此救援隊最初的成員基本上都是有攀巖、徒步、騎行經驗的“驢友”。莫日華在香格里拉的時候是一名高山向導,對戶外救援有一定基礎。但由于救援是純公益的,所有救援器材的錢,甚至是出發救援的路費、餐宿,都是莫日華和10余名隊員自掏腰包。
由于救援屬于“主動涉險”的范疇,保險很難買,因此每一位隊員在入隊的時候,都會簽下一份免責聲明,自己扛下風險。這就是外界傳說的“生死狀”。盡管莫日華淡淡地笑著說“生死狀”的說法未免太夸張,但從他不疾不徐的敘述中,聽者仍能夠感受到救援的緊張和無處不在的危險。
2021年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襲擊,鄭州、新鄉、衛輝等多地受災嚴重。災情牽動著莫日華和隊員們的心,大家在第一時間幾乎是沒有猶豫就遞交了請戰書。在獲悉申請被批復后,莫日華組織4車物資、11名隊員,星夜疾馳1300公里抵達受災最嚴重的衛輝市。并且成為了廣西第一支馳援河南災區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
在衛輝市,桂林藍天救援隊聯合貴州藍天、上海藍天等26支隊伍建立現場指揮部,莫日華擔任副總指揮。在5天5夜的救援時間里,莫日華每日睡眠不足3小時,卻干勁十足。7月25日凌晨1點30分左右,桂林藍天救援隊剛剛結束對蘆花北村60多名群眾轉移的工作后,又匆匆趕往衛輝市朝陽花園小區,轉移400多號居民。
險情就在黑夜里發生了:一輛大型鏟車迎面而來,掀起的大浪讓橡皮艇撞到了水里漂浮的利物,氣囊開始漏氣,在2米的水中橡皮艇開始傾斜。當時,艇上已經運載上了8名群眾、4名隊員,一旦翻舟后果不堪設想。好在救援隊平日里訓練有素,除了每周例訓,每月還有兩三次野外模擬實地訓練。見過“大風大浪”的隊員,迅速找到平衡,最終安全靠岸。
在這場救援中,莫日華的嗓子啞了、皮膚發炎了、手磨破了、患上了腹瀉,救援器材也受到不同程度損壞,但他一句怨言也沒有?!吧僬f多干”,是他信奉的準則,真漢子只用行動踐行初心。
隊員蔣林斌、蔣夢明,沖鋒在最艱難的任務點,還在救災現場成立了黨員先鋒隊。很少有人知道,蔣林斌本職工作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信貸員。平日里,他白天穿制服打卡上班,晚上利用休息時間刻苦訓練。在河南災情發生后,他把本該拿來休息的年假用來救援。莫日華感慨地說,隊里盡是些“心里裝著大愛”的隊員。
“桂林米粉馳援河南胡辣湯”的義舉,感動了災區群眾。結束救援后,200多號河南老鄉自發地排隊給桂林藍天救援隊送行,紛紛將家里的特產拿出來塞給隊員。這讓莫日華很感動,“他們自己都還受著災呢”。
在8年的應急救援生涯中,莫日華先后參與了廣西蒼梧地震救援、廣東山竹臺風、深圳光明新區塌方等重大事故災害救援任務。參與溺水打撈70余場、應急救護宣講100余場,并為桂林馬拉松、鐵人三項等大型體育賽事執行保障工作。在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莫日華還千方百計,籌措到了10.5萬只口罩,第一時間送到了奮戰在疫情一線的醫護人員手中。
多年來的救援工作,讓莫日華直觀地感受到了災害的殘酷無情、大自然的不可征服、生命之花的脆弱,也讓他更深刻地領悟到了“活著”的意義。平常多訓練一分,只為多一重救援保障;與自然災害賽跑,也許就能改寫求助者的余生。
“Blue sky,good!”
過去,由于客棧工作原因,莫日華會將很多時間花在人際交往上,忙忙碌碌但卻找不到意義。如今,救援工作賦予了他生命更廣闊的鏈接。
家住靈川的李玲姣講述了一個和“莫隊”有關的故事:她的老父親在一次進山采竹筍時意外失聯,苦尋無果的李玲姣想到了桂林有一個藍天救援隊,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撥通了電話。聽到群眾的需求,莫日華二話不說,馬上帶著隊員扛著專業設備進深山開展救援。李玲姣父親迷路的深山地形復雜,山又多又高,光是爬上山頭就要兩個小時。莫日華和隊員們憑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專業救援能力,將老爺爺從茫茫深山中找了出來?!斑B我們本村的,都知道那山多難爬,那路多難走。當時我就感覺,莫隊不是親人,卻比親人還要親?!笔潞?,李玲姣特地從村里來到桂林藍天救援隊,向救援人員們表達謝意。
莫日華說,越深入救援,就越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握在手里的,是自己的生命,也是別人的生命,因此不容許有任何差錯。為了降低救援風險,最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在接受任務前,莫日華和隊員們都會進行風險評估。但來自基層群眾的求助,莫日華實在無法忽視,也不忍心拒絕。這些年,他和隊員們救援了許多不認識的人,社會影響力和隊伍都越來越壯大。目前,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人數已經從最初的13人擴展到300多人,此外還有868名志愿者。
盡管是一支民間自發而成的隊伍,桂林藍天救援隊對自我管理和訓練毫不松懈。日常訓練和設備迭代更新一樣沒落下?!斑^去,救援人員開展山地救援基本靠走、靠吼,如今不一樣了,有科技支持,我們可以用無人機的紅外成像來鎖定救援對象。再比如說打撈,過去都要由隊員們自己潛水下去尋找,如今只需要利用聲吶,便可以實現精確定位,大大提升了救援的效率和質量?!蹦杖A說。在今年的梧州飛機失事救援中,莫日華和隊員們利用桂林本地企業自主研發的無人機,協助黑匣子搜尋工作,讓外界看到了桂林民間救援力量“甲天下”。
在災難面前,一支紀律嚴明、技術過硬的救援隊伍,就像是一顆“定心丸”,能予以民眾巨大的安慰和精神鼓舞。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桂林藍天救援隊與來自全國各地20余支藍天救援隊奔赴現場開展國際人道主義救援。組織有序,救援高效的隊伍,得到了當地受災群眾的尊敬和愛戴。當聽到尼泊爾老百姓自發地說“Blue sky(藍天),good!”時,莫日華感到十分驕傲,“應急救援也是國家軟實力的集中展現。祖國強大了,我們走在外面腰桿挺得更直了。我們也要讓世界看到中國強大的救援力量?!?/p>
“最符合人性的真諦是,盡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據你達成多少欲望來衡量你的生活。而該以獲得多少真誠、憐憫、理性,甚至自我犧牲的時刻來衡量。因為到頭來衡量我們生平輕重的唯一標準,取決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痹陔娪啊洞笮l·戈爾的一生》中,主角曾引用哲學家雅克拉康的觀點,借以說明人生的另一種價值?;蛟S,這也是莫日華能在公益救援上堅持這么多年的原因。
愿每一次出任務,都平安歸來。
蔣茂軍近照。他是我市第一位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保安人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普通保安”蔣茂軍:人生的劇本我自己寫
在五一前夕,中華全國總工會公布了今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的名單,我市兩人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兩個集體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其中,就職于桂林金燁保安服務有限公司的蔣茂軍,成為了我市多年來第一位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保安員。
當“路人甲”成為“桂林第一人”
蔣茂軍的微信名字叫“路人甲”。在他的認知中,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保安。
但今年五一前夕,中華全國總工會公布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名單后,好多人一下子都認識了他。
蔣茂軍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么自己被選上了?!拔腋傻牟欢际切┖軐こ5氖虑槊??”
但熟悉蔣茂軍的都說,能日復一日20多年把“瑣事”“小事”干好的人不多,“蔣隊”算一個。
故事要從蔣茂軍剛畢業時講起。剛從職校畢業的蔣茂軍,也面臨著畢業找工作的煩惱。思慮再三,他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那樣往沿海一帶跑,而是選擇了留在離老家灌陽不遠的桂林。
蔣茂軍身體底子好,又學過體育,因此他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市中心一家酒店擔任保安。
但保安畢竟不是公安,沒有執法權,也沒有職稱,工資也不高,加上日復一日的巡邏也很枯燥,蔣茂軍身邊的同事相繼離職。目睹身邊的人來來去去,蔣茂軍不免也動搖了起來。尤其是回老家,大家談論起自己的工作時,蔣茂軍總有點羞赧,不太好意思說自己在城市里當保安。
但蔣茂軍有一對開明的父母。當得知兒子在去留之間猶豫不決時,蔣父蔣母說了一句話:“做什么職業并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選擇之后就該盡力做好?!?/p>
這讓蔣茂軍豁然開朗。每一個人都拿了一個劇本,但劇情怎么走,該怎么書寫,決定權不都在自己手上嗎?能將平凡之路走出花樣,更是了不起。
于是,蔣茂軍拿出了專業態度,正兒八經地研究起了保安這份工作。在攝像頭不普及的年代,他向老保安請教經驗,嘴勤、手勤、腿勤,日復一日練就出了像鷹一樣的職業敏感。哪里有反常、哪里可能存在隱患,蔣茂軍清清楚楚。
2015年1月,蔣茂軍入職金燁保安服務有限公司,開始擔任某銀行保安服務項目大隊長。有一次,一位顧客拿著卡,聲稱要“取100萬”,并在大堂鬧事。蔣茂軍正要制止,卻沒想到此人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水果刀。眼疾手快的蔣茂軍立即握住刀,三下五除二將其放倒,同時報了警。后來才知道,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蔣茂軍的手也在這次事故中負傷。
這次經歷,讓蔣茂軍更加謹慎小心,時刻保持警惕。每一位進入銀行的人,他都在一旁默默觀察,時刻準備著,不敢掉以輕心。近幾年,盡管銀行安保系統已經層層升級,但蔣茂軍還是保持著“老安保人”的傳統,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用他的話說,“多一雙眼睛,就多一重安全”。
2018年,在崗位上表現優異的蔣茂軍被廣西保安協會評為“年度全區優秀保安員”。在業余時間,蔣茂軍還抓緊時間磨煉專業技能,拿到了二級保安師的證書。
保安保安,就要保一方平安
蔣茂軍在安保一線干了二十多年。別人對他的稱呼,從“小蔣”變成了“蔣隊”。
一支隊伍好不好,關鍵看領隊。蔣茂軍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隊員們卻充滿關懷和感情。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保安的職能,除了安保外多了一項疫情防控。在最嚴峻時刻,保安人員堅守在一線,對每一位出入銀行的人員進行掃碼、測溫。有的同事覺得有風險,干脆辭職了。蔣茂軍沒有退縮,作為領隊,他從排值班表、制作值班記錄到向上報告都事無巨細,親力親為,生怕出一點差錯導致防疫上的漏洞。
2020年2月13日,蔣茂軍接到電話報告,他隊里有一名隊員所居住的樓上有確診病例,蔣茂軍立即要求該隊員在家自行隔離,并且每天通過微信報告體溫情況??紤]到該隊員要隔離14日,生活物資可能無法保障充足,蔣茂軍還自掏腰包,給他買了食物、生活用品,并幫其清理生活垃圾?!八麄兪俏业耐?,更是我的朋友,”蔣茂軍說,保安也是一份有溫情的工作。
這些年,讓蔣茂軍感到欣慰的是,社會上對保安這份工作的另類眼光越來越少了。很少人會再說保安人員“只是守門的”,而是向他們投以尊敬的目光。蔣茂軍還記得,有一次,有人因為生活上不順意,來銀行辦事時因為不滿保安的一兩句話,開始不依不饒地“挑刺”。有爺爺奶奶主動上來解圍,還專門向銀行領導說明當時的情況。就是這樣的“小感動”,讓蔣茂軍記了很久?!澳阏嬲\地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回饋你?!?/p>
蔣茂軍今年43歲。人生中的一大半時間,都獻給了基層安保。蔣茂軍說,現在回老家,他會大聲地告訴大家,自己是一名普通保安,做保安雖然平凡,但責任一樣重大,意義一樣非凡。
“保安保安,就是要保一方平安、一城平安、百姓平安。大家平安了,就是我們的心愿?!保▉碓?桂林日報 記者:韋莎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