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心里存溫情 醫德醫風樹正氣
鄉村衛生室36年對特困群眾免費看病
栗木村衛生室的外觀。
栗木村衛生室的王新鳳在幫一名群眾看病。
裝修算不上高檔,面積算不上寬大,醫生人數也不多……與城市醫院、診所相比,恭城瑤族自治縣栗木鎮栗木村衛生室的各方面條件都談不上“豪氣”,甚至在略顯斑駁的墻壁和老式木框包圍的藥房中,透露著幾分陳舊與整潔。但令人自豪的是,36年來,這家衛生室對所有“特困群眾”看病,從不收費,這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延續,更是一種溫暖的力量,在瑤鄉同胞中廣為傳播。
36年前定下“溫暖規矩”
栗木村衛生室坐落在栗木鎮太平街48號,是一間“三進式”的房子。
為探尋“傳說中的溫情”,4月中旬,記者慕名來到栗木村衛生室。在其大門口,懸掛著“掃健康碼、請量體溫、戴好口罩”等字樣的牌子,一個自動體溫測量機,時不時檢測著每個進門的人。
“元老級”的醫生王新鳳今年69歲,她出身貧困,雙親早故,是在當地政府、村委的關心幫助下成長起來的。1972年,王新鳳高中畢業后,就來到栗木村衛生所“跟班學醫”,后來到鄉衛生院、“五七大學”等地深造,成為“全科醫生”。
談到衛生室的由來,王新鳳說,上世紀60年代,全國各地搞“合作醫療”,栗木村順勢成立了衛生室,由部隊退役軍醫和“赤腳醫生”等4人坐診,“當時都是全村人湊錢買藥品,看病一般收5分錢?!?/p>
直到1986年,“合作醫療”改革,所有鄉村衛生室“自謀發展”。
面對挑戰,栗木村衛生室的幾名醫生并未畏懼,反而在“改制”時,定下一條規矩:不管藥品多貴,看病多麻煩,對所有“特困群眾”看病,一律免費。
再忙也要善待“特困群眾”
能看病,看好病,前提是醫術精湛。當時栗木村衛生室的4名醫護人員,通過傳幫帶、自學、向他人學、去外界學,練就了一身本領,既懂中醫,也懂西醫,尤其是對傷風感冒、婦科病、跌打損傷等病癥,頗有研究。
正因如此,除了本村的人之外,就連隔壁村的,甚至是平樂縣以及桂林市區的人,都來尋醫問藥。從史到今,每天有20至40人來栗木村衛生室看病。
“當時我們就覺得,衛生室再忙,也要善待特困群眾,絕不收費?!蓖跣馒P說,栗木村是當地的“大村”,共有3600多人。一直以來,村里有孤寡老人,有孤兒,也有因病導致債臺高筑的。村里有的特困群眾是癱瘓的,幾名醫生輪流上門免費送醫送藥。有的是半夜上門問診的,還有大年三十晚上生產的……
令王新鳳記憶猶新的是,村里的周晉嘉因中風,不能動彈,家中又無其他勞動力,生活拮據。而王新鳳手上又有“前輩”傳下的偏方,更懂得艾灸,“所以我也是經常免費上門幫他診治”。
當周晉嘉能下床行走后,想送面錦旗到衛生室,但又覺得太過麻煩,只好送來幾個雞蛋,被衛生室的醫生們委婉地拒絕了。
像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王新鳳說,免費幫特困群眾看病,不僅是“鐵律”,更是衛生室全體人員共同的心聲。
行醫盡善也是福氣
時光飛逝。幾十年來,栗木村衛生室的成員,稍有變化。
原來的退役軍醫已經過世,他的兒子夏振球來到了衛生室上班,成了中藥執業助理。如今,栗木村衛生室仍有4名成員,而王新鳳在這里已經工作了整整50年,曾有醫院想聘請她去上班,但她仍然選擇了留下。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把女兒也送去學醫了,“是定向的鄉村醫生,去年剛畢業,如今來到了栗木鎮衛生院上班”。
在王新鳳看來,她自己是孤兒成長起來的,是黨和國家對廣大百姓好,也才有了她的今天。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以及鄉村振興工作的有效推進,讓所有人都過上了小康生活,但至今村里還有“五保戶”等生活相對困難的群眾,“國家都時時想著咱老百姓,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對身邊的人更好一點呢”。
就像村里的老黨員許志忠,得了風濕病,手腳麻木,“我們長期幫老許免費搞針灸,村里的人都曉得的”。
早在1974年,也就是王新鳳來到栗木村衛生室工作的2年后,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幾十年的黨齡,讓她認清一個道理:盡心做一點善事,那是一種福氣,也是在積德。這也是栗木村衛生室4人的共識。(來源:桂林日報 記者:劉教清 通訊員:李茂香 王茹 文/攝)